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校庆专栏>> 流金岁月

关于如东第二中学基本情况的回忆

作者:zhangxiuyin 来源: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15日 点击数:

     本材料由马鸿、许国民、于六韬、杨信征、武建华、缪祖辛、吴秀成、张玉芝等同志回忆,征求了张国梁老师和许国法同志的意见,由于六韬同志执笔而成。他们中除张国梁为“二中”的领导人外,其他均为这一时期的校友。

  1945年,日寇投降,栟茶解放。当年九、十月间,吴北辰、张国梁同志将原四联中的栟茶地区的学生带回来,并奉如东县政府命令接管设在栟茶镇上的栟茶中学,改建为如东中学栟茶分校,吴北辰任分校主任,张国梁任生活指导科长兼党支部书记,原镇的的栟中教师缪韫辉任教务科长。1946年秋,内战爆发,国民党反动派出我解放区大举进犯。如东中学栟茶分校坚持在如东县西部,西至雪岸、东至古坝,南至双甸、岔河,北至栟茶这一块东西六七十里、南北三十余里的地带进行游击教学,改建为如东第二中学。吴北辰任校长,张国梁任教导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崔季璜任总务主任。1948年春夏,如东县中小教师“三查三整”学习后,经地委、专署批准,如东二中迁至丰掘区一带,与如东一中合关为如东中学。县长徐可琴兼校长,张国梁任副校长(后任校长),王舫任教导主任兼党支部书记,赵景桓任副教导主任,崔季璜任总务主任。后来,如东中学改为如东县中学。

如东第二中学党组织的情况。1945910月间,组建如东中学栟茶分校后,即建立了党支部。张国梁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党员有吴光伟、李清涵、贲道芳、徐一山等同志。不久,又发展了许国法、康金鸾等同志入党。学校迁到农村改建为如东第二中学后,党组织积极开展工作,经常找同学个别谈话,进行有关党的基本知识和对敌斗争形势的教育,还秘密组织建党对象学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4611月,又发展了许国民、于六韬、杨信征、蔡铨、张端等同志入学。当时还有建党培养对象如马鸿、俞遂等,因年龄小而未发展。党组织在坚持游击教学中始终发挥了核心作用。

如东中学栟茶分校及改建后的如东第二中学,是解放区的新型学校。当时,教师有上级派来的,有原栟中的,,也有四联中来的。学生多数为农村来的住宿生,也有部分走读生。初期,教学比较正规,没有初中部、高中部,课程设置比较齐全。特别是很重视政治思想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学习俞铭璜的《新人生观》、吴玉章的《中国史话》,批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剥削阶段人生观,这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形势的变化,学校迁到农村。1946年冬至1947年上半年反“清剿”斗争形势紧张,为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学校采取“依靠群众,就地生根,集中领导,分散坚持”和“敌来我分,敌去我合”的方针,在一定时间内,教师给学生交代一定分量的学习任务,采用集中讲授,分散自学,巡回辅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教学;斗争形势稍趋好转,学校则实行相对集中,坚持游击教学。分中、东、西三个组,坚持在景安、栟茶一带。中组为校本部,在景安区的陈家庄;东组在栟丰区的蔡家庄;西组在景安区的崔家庄。1947年春夏以后,随着敌我国量的消长,斗争形势趋向好转,师生集中编成文教、财经、卫生三个队,坚持“斗争、生产、教育”三结合。文教队由吴景陶等同志带领,财经队由崔季璜等同志带领,卫生队由赵朋叁等同志带领。这个时期的教学;除了设有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课外,还有各队的专业课。专业课由教师中所学专长相当或相近者担任;教材由学校组织教师编写。同时,更加注意政治思想教育,特别是形势、任务和纪律的教育,并寓政治教育于文化教育之中,如郭沫若的《南京印象》,既是语文教材,又是政治教材,加之教师的透彻讲解,对周恩来同志作为中共代表与国民党谈判斗争的艰难和英明,感到由衷的敬意;而对国民党反动派玩弄假和谈真备战,迫害进步人士,直至撕毁停战协定,大举进犯解放区,挑起内战的罪恶,则感到无比愤恨和鄙视;因而更加热血沸腾,斗志昂扬,坚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使我们在复杂的斗争环境里,没有迷失方向。

学校在农村过着半军事化的生活,严格地遵守群众纪律。开始时,还能集体吃饭、出操、上课,每天要打背包、上门板、捆稻草,后来形势紧张,便又分散吃住在群众家里,和群众以及乡村干部的关系甚为融洽。在陈家庄时,我们都吃住在张玉芝同志及附近群众家里,边学习,边参加社会工作。师生同吃、同住、同娱乐,很是亲密。教师象兄长一样关心学生,特别是张国梁、吴北辰、崔季璜、吴景陶等老师,在敌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都能坚定沉着,对我们有很大影响,并使我们感到集体的温暖。

学校很注意社会实践活动。1946年夏天,学校办了夏令营,进行革命形势教育。同时经常组织学生演戏、写标语、宣传革命形势,宣传反内战、反独裁以及参加土地改革和动员参写等活动。记得吴景陶、赵朋叁老师还自编剧本;组织学生演红,非常活跃。在苏中“七战七捷”打李堡时,还组织学生慰问伤病员。1947年秋冬后由于斗争形势的需要,我们的社会活动很频繁,如参加造串(即征粮造册)、土改复查、动员参军、帮助烈军属夏收夏种、进行反扫荡宣传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阶级觉悟,增强了对敌斗争的勇气,坚定了革命的立场,也提高了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实际上,学校成为一个密切结合斗争实际的“预备干部训练班”,我们许多同志便是从些先后走上革命道路的。

打印文章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