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 栟中简史

栟中校史——在战后的废虚上重建发展(1950—1965)

作者:zhangxiuyin 来源: 发布时间:2008年08月15日 点击数:

开办分级,重建拼中(19501965

1950年春,如东人民因上年遭强台风袭击而面临严重灾荒。为了满足广大青年学习文化的要求,发展教育事业,为恢复发展经济服务,2月份,县政府委派苏国光,以500斤大米到拼茶镇筹建“如东中学拼茶分级”。原拼茶中校舍已在战争中化为废虚,拼茶区、镇政府决定,将镇北原十字会的房屋划为校舍。当时大小房屋虽有29间,但因两遭兵侵,毁坏严重,选其中最为完好的三间作为教室,只有一门出入,无门窗天窗。地方干群将土改时分得的屏门五扇赠给学校,搁在泥墩上作为课桌,学生垒起泥墩,上铺平砖,作为坐具。

分级首次招收初一新生31人,大多年龄较大。为照顾因战乱辍学的青年,又先后接受插班生多人,本届学生最多时为55人。不少学生中途参军、参干、参加工作或休学。19527月,25人毕业,全部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

苏国光任分级主任,俞属君为专任教师。开学时只有五套课本,每排课桌的学生合用一套。教学设备仅有拼小赠送的一块小黑板,用旧布当板擦。教师自备哨子一只,鸣哨司令作息。无时钟,立砖观影估计时间。体育器材全无。后来,校本部送来一只排球,同学们庆幸有了体育活动的“新武器”。

分级开办之初,无人民助学金,学生自带粮草,自炊自食,每人每日半斤粮食,分煮两顿粥,蹲着就食,缺下粥菜,便搅盐于粥而食之。教师也常因工友公事外出而以熟食开水当顿。学校对师生进行“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的教育,并组织学生辟地种植蔬菜瓜果,既解决了吃菜问题,还贴补了办公费用。开学后的第一课就是劳动建校,师生一起清除垃圾,运走瓦砾,拆卸倒败房屋,修缮校舍,不少学生虽饥肠辘辘,仍重活脏活着干。

分级按规定开设了十门功课,主要由苏、俞二人任教。开班又值学年的第二学期,除按计划教完第二学期的课程外,还要赶补第一学期的课程,级主任要主持内外工作,而专任教师只有一人,其负担之重,不难想象。学生破衣烂,常饿着肚子上课,有些大龄学生时常头昏,但大家仍勤奋学习,孜孜以求,星期日也不休息。经考核,苏北行署认定分级学生成绩良好,才承认为正式学校而发给常费,教学生活设施才逐步有所改善。

1950年下半年,增加一学级,学生达92人,教职员7人,分级改称“办北如东中学拼茶分校”,程灼如任分校主任,苏国光为辅导员(负责教导工作)。1951年下半年增加为三个学级,学生130人,成为单轨初中,奉命独立建制,校名为“苏北拼茶初级中学”,程灼如被任命为副校长,苏国光为副教导主任。1952年下半年,学校归如东县领导,发展为4个班级,学生236人,教师10人,职员5人。程灼如奉调去北师大进修,县府调沈元成任副校长,校名改为“如东县拼茶初级中学”。校园向北扩展,由苏北行署拔款,新建四个标准教室。1953年,学校发展为6个班(初一3个班、初二两个班、初三1个班)学生342人,教职工30人,又在东边新建四个高标准教室,四边新建办公室两台共8间,并逐步增添了教学生活用品,学校初具规模。

19501953年,学校贯彻“教育为工农服务,为国防建设服务”的总方针和毛主席“健康第一”的指示,对工农子女从入学、助学金、学费减免和学习辅导等方面给予照顾。

对师生大力进行抗美援朝、增产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1950年底,分校两个班的适龄学生全部报名参干,钱山明、康承瀛、缪广友、吴志强等同学先后获准去军事干校学习。师生制订爱国公约,积极开展抗美授朝宣传和征集和平签名运动,节有缩食,捐献习机大炮,征集慰问品转送朝鲜前线,并与志愿军和参干同学建立通讯联系。1952年上半年,教师重点开展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同年暑假,全体教师去扬州参加思想改造学习班,为时40天。清除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和崇美、恐美思想,为贯彻人民政府的教育方针打下了思想基础。1953年,开始贯彻数、理、生、化四科教学大纲,实行作业预算制,控制学生课外活动总量。开展劳卫制预备级锻炼;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加强卫生教育和管理,推行卫生红旗环赛。

认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1954年—1957年上)

1954年下半年沈元成调出,苏国光升任副校长(1956年上半年被任命为校长)。1956年下半年,苏国光调县教育局,陈景植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

1954年上半年,师生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下半年开始贯彻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和毛主席的“三好”指示,加强政治思想教育,重视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学,注意体育卫生教育,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积极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服务。

1954年下半年至1955年,教师学习《共产主义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大意》,注意克服教学工作中的主观唯心主义。1956年暑假全体教师去南通参加南通地区中学教师肃反学习,先后有两名教职员被捕,三人被退职。同年,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周总理在中央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精神,对教师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加上实行工资改革,大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不少教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这一年学校为教师缪纪官40教龄,俞属君、徐平50寿辰举行庆祝大会,县委文教部和教育局领导到校祝贺。还评选了县、省级优秀教师。学校执行《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的总结,发表在省委宣传部内部刊物《文教通讯》上。学校领导认识到,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是积极培养和提高教师。而当时教师大多是从小学提升上来的,学校组织他们制订进修计划,向科学文化进军,提倡“就地卧倒前进”、“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并注意压缩非教学活动,让教师有较多时间进函授学习和在职进修。通过边教边学,相互切磋,教师的政文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刻苦踏实、勤奋上进的教师队伍。其中一部分人成为教学骨干,从低年级教到高年级,并担任了主要学科的教研组长,对提高拼中的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4年开始,强调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方向教育。下半年起对学生系统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并增设时政果,建立读报制度,加强形势教育。1955年起,团队、学生会深入开展“创三好”活动,出版《三好报》,组织部分师生利用春假和“五一”节,先后参观了三余镇和兵房镇的拖拉机站以及小洋口闸工地,多次组织《把一切献给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读书报告会,还带领学生在校内修筑“少先路”。1955年,结合征集特种兵,大力宣传兵役法,进行国防教育,全校适龄学生100%报名,骆寿鹏、汤连忠、于六和、曹杰、朱其清等18位同学光荣入伍。同年,学校开始贯彻《中学生守则》,并举办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展览会。1957年上半年又根据《中学生守则》,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各项制度,继续培养热爱集体,刻苦学习,尊师守纪,勤俭朴素的良好校风。明确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改进教学,以系统的科学知识武装学生。1954年上半年,建立语文、数学、体育三个教研组,加强教学研究。下半年开始,重点抓语文教学的改革,纠正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倾向,注意作品思想性与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加强语言文学因素,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水平。1955年下半年学校各科教师开展“上好每一堂课”的研究活动,以减轻学生课外负担。1956年上半年,初一试行五级分制,废止期中考试(1957年暂停试验)。下半年,初一语文分为汉语、文学两科教学。1957年上半年,参加“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大讨论,注意纠正“平均发展”倾向。同期开始实施主任手册;要求班主任着重指导学生搞好学习。社团组织开展了交流学习经验的活动。各科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

1955年下半年,在加强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开始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次年,学校成立了研究小组,负责这一教育的研和实施。物理学科成立制作小组,训练使用基本工具的技能,地理科辟建地理园,开展气象观测活动;生物学科开展作物栽培和家畜、家禽的饲养活动。

1955年下半年,开始贯彻《关于改进中学体育工作的联合指示》,参照苏联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自编初中体育教材,保证初中毕业时能达到劳卫制预备级标准,并建立了田径、男女篮、男排和体操四个运动队。1956年上半年,开始推行劳卫制,以劳卫制为中心,改进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1957年上半年,“流感”在校内流行,感染发病133人,占学生总数的22%以上,学校提前放忙假,教育工作受到影响。

学校重视毕业生指导工作,1954年成立了指导工作委员会,进行升学和就业指导。1955年上半年召开了盛大的有各方代表参加的毕业生招待会,教育应届毕业生正确对待升学、务农与上国防。

总务处认真贯彻增产节约、勤俭办学的方针,组织学生种菜养猪,编制食谱,改善伙食,注意节约粮食和煤炭,压缩行政费开支。

增设高中,“左”的错误 干扰学校工作(1957年下—1960年上)

1957年下半年,学校发展成为四轨初中,12个班级,学生670多人,教职工49人,各种用房100多间。1958年下半年,增设高中两个班,发展为完全中学,校名改为“如东县拼茶中学”。

1957年下半年,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开始贯彻毛主席提出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学校成立劳动指导委员会,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进一步做好历届回乡校友的工作,出版《校友通讯》,报导好人好事。成立生物教研组和政治集体备课组,体育科按新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加强劳卫制锻炼的医务监护。

同年11月,县委召开文卫系统整风动员大会,全体教师集中到掘港开展大鸣大放,帮助整风。寒假又集中到县开展反右斗争,有四名教师受到重点批判,两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降职降薪留用(均已纠正)。1958年上半年,开展右识分子向党交心运动,这是反右斗争的“逻辑继续”。暑假又集中到掘港“拔白旗”,有两名教师受到重点批判。扩大化的反右斗争,使不少教师变得处处谨小慎微,思想觉闷,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一时间,“花生壳过长江”、“坐飞机摘棉花”等墙头画布满校园。学校贯彻开展教育、生产、科研三结合,大搞勤工俭学,大搞技术革新。不学期开学后,停课两个月,大炼钢铁,秋播时全体教师和市镇学生打起背包下农村,大闹深耕翻40天。回校后仍以政治课和劳动课为主,教学服从支农,只要生产队一个通知,学生即放下课本去拾棉花。全校师生大编大写歌颂“三面红旗”的新民歌,编印成册,并在省“勤工俭学”展览会上展出。师生制自动量米器,做滚珠轴承,实行“车子化”。还大种“实验田”,擂台越打越红火,产量指标眨眼这间翻了又翻,“浮夸风”也在校园中弥漫。结果偏离了教育革命的正确方向,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明显影响了教学质量。

1959年,宣传“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教师“兴无灭资”,加速提高自已的文化业务水平。在学生中文泛开展“三个十年”的专题教育活动:倾诉解放前十年的苦难,歌颂建国后十年的伟大成就,展望未来十年的美好前景。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纷纷表示坚决“听毛主席的话,做党的好儿女”,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学习。

在教学工作上,1959下半年重提以教学为中心,建立教学新秩序,各学科研究“为谁教,教什么,怎样教”,开展“老帮新”活动。1960年上半年强调“五认真”,注意抓好重点学科的教学。

继续推行劳卫制,举办业余体校,1960年上半年成立文体工作组,组建校文工团,要求做到“人人会唱歌,处处有歌声”。卫生实行分区包干,大力培养卫生习惯。暑假举办学生夏令营,进行射击等军事训练。

1958年以后,拼中有关教师牵头号,成立全区初中语文、教学、政治学科中心教研组,开展横向交流和教学研究,对提高全区初中的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59年—1960年,学校开办业余师范,设农师1个班;初师、中师语文各1个班,采用设点铺导的方法进行教学。

这一时期,学校工作受到“左”倾思潮的冲击,但学校能及时调整,注意抓好教学这个中心,努力搞好德育和体育工作,办学还是取得了显著成绩。1960年上半年,被评为县、省、全国三级先进单位,出席了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群英会”),学校撰写的《三个十年的回顾和展望——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经验》一文,在《江苏教育》上发表,并被收入县、省“群英会”经验汇编。

贯彻“中学五十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1960年下—1965年)

1960年下半年,学校领导班子调整,苏国光复任校长,学校教育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

19611月,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省厅颁发了《江苏省全日制中学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草案)》;19633月,中共中央批发了《全日制中学工作暂行条例(草案)》(中学五十条)。学校认真学习和贯彻上述方针和文件,把工作进一步转入以教学为中心,贯彻双重任务的健康发展轨道。

1961年开始,学校领导注意改进工作方法,实行“条块结合”的领导。领导人员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指导工作。

坚持政治挂帅,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贯彻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建党四十周年前后,进一步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两论”。提倡教师“教学、教人、教已”。开展新老教师的挂钩活动。1963年调进一批大专、本科毕业生,加强了教师力量。1964年,教职员大学解放军的“三八”作风和大庆的“三老四严”作风,开展学、赶、帮活动;1965年开展面上社教,进行立场观点、阶级路线和方向道路的教育。学校每两周安排一天时间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到生产队参加劳动,与贫下中农交朋友。通过学习和实践,广大教师在政治上与党同心同德,业务上精益求精,工作上勤奋踏实,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而努力。

按照“中学五十条”规定的内容与要求,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建党四十周年前后,讲形势,正确认识暂时困难;讲成就,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讲党史,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组织学生调查家庭翻身史,进行“光辉灿烂的家乡十年”的访问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

进行劳动教育和农业观点教育。1959年以后,劳动列为正式课程,并设《劳动手册》进行考核。在于港、新林建立劳动基地,每年忙假教师和市镇学生下乡,与贫下中农实行“三同“,并出版《锻炼报》近百期,深受师生欢迎。1964年上半年开展学习董加耕活动。毕业班成立”赶耕组“,8名优秀应届毕业生决心直接务农(学校肯定他们的可贵精神,动员他们让祖国挑选),学校还按规定动员超龄生回乡务农。1965年,初、高中毕业生应考后集中学习“老三篇”、《青年运动的方向》,请回乡知青作报告,讲解种试验田、珠算和簿记知识,进行短期的务农培训。长期坚持劳动和农业观点教育,受到了良好的效果。1963年,学校调查了回大同大队务农的20名毕业生的情况,表现好的占50%,一般的占30%

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以后,学校加强了阶级教育,并把这一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当年除建立政治教育研究组,加强系统的政治理论教学外,还充分运用“三史”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并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

加强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1963年,广大学生热烈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生”的号召,进一步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并开展一人一周做一件好事的“三一”活动。同年大力贯彻教育部重新拟订的《中学生守则(草案)》,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1964年又开展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的活动,班级创“五好”,个人创“三好”,逐步形成了“听党的话,热爱劳动,勤奋学习,艰苦朴素,尊师守纪”的优良校风。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扎扎实实地抓教学工作。

1961下半年,强调质量第一,效果第一。制订并实施教学“五认真”的具体要求。1963年又制订学生学习“五认真”的具体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学习方法。1960年下半年起,开展“好课活动”,重点研究改进课堂教学。1963年强调抓好“三个基础(基础年级、基础学科和”双基“)、清两底(教材底和学生底)、”四落实“(四想政治教育、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农业知识技术教育),各学科结合学习上海育才中学的经验,着重研究”少而精、启发式、活学活用“的教学方法,并以初二乙和高二为试点班,力求在学习上形成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局面。要求各科教学注意从贫下中农子女的一般水平出发。为征求贫下中农对办学的意见与要求,1964年下半年召开了规模较大的、为期三天的贫下中农家长会。同年下半年起,为了防止学生负担过重和提高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大练基本功,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争取书面作业部分或全部在课内完成。1965年下半年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

三年困难时期,学校注意抓劳逸结合,保证师生身体健康。一方面,加强形势教育,带领师生厉行节约,克服困难,为国分忧;一方面妥善安排教学、劳动和休息时间,减轻课外负担,控制体育活动量。总务处发动学生大种十边,饲养猪、鸡、鸭,以收入的60%改善伙食。总务主任、会计深入厨房抓伙食,给生病师生供应较好的菜肴。师生生活稳定,情绪正常。

1963年起,恢复正常的体育课外活动。1964年,专题研究运用郭兴福教学法,大力培养新体育道德作风,以初二乙、高一为点试行写体育评语。1964年——1965年,结合民兵训练,广泛开展群众性军体活动。1965年上半年持枪民兵50人集训三周,25人参加苏式702步枪射击,优秀率达60%。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段焕兢到校观察。同年,响应毛主席“到江河湖海去游泳“的号召,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了群众性游泳活动。1965年推行青年体育锻炼标准。暑假中部分学生参加军事野营活动。这一年,拼中女篮在县中不家务事女篮中夺魁;在县中学生田径赛中,女队获总分第一。

1950年——1965年的16年中,“左”的错误曾干扰学校的教育工作,反右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扩大化,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片面强调彻阶级路线影响了一些优秀学生的成才;“大跃进”和“浮跨风”违反学校教育规律,过多的劳动和政治活动削弱了教学工作;教育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学校仍能尽力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围绕教学工作这个中心安排各项工作,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优良校风,初步形成自已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享有声誉的农村中学。1962年,南通专署批准拼中为南通地区重点中学。

在这16年中,初中毕业生14届,计649人,111届,平均升学率为58.3%;高中毕业生5届,计402人,平均升学率为38.7%;参军、参干、服役、考取军事院校走上国防岗位的累计达120人左右,其中飞行员三人(符仁富、吴志相、汤春生)。在这一时期的初、高中毕业生中,有不少优秀学生,他们后来有的当上了将军,有的担任了中高级领导干部,不少人成为知名的教授当者、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及专利产品的研究人员、大中型企业的负责人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已经成为改革开放,建设“四化”的中坚力量。许多校友活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更多的校友在如东这块大地上积极工作,辛勤耕耘,为发展经济、建设家乡而贡献自已的力量。

打印文章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