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 栟中简史

栟中校史——在改革的大潮中击水飞舟(1977—1993.10)

作者:zhangxiuyin 来源: 发布时间:2008年08月15日 点击数:

197610月“四人帮”被粉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四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上来,各项工作进入了改革提高的新阶段。

拨乱反正,恢复优良传统(19771981

1978年下半年,拼中被确定为全县两所重点中学之一,面向西四区招生(后因每县首先办好一所重点中学,1980年下半年,拼中恢复为一般区中学,主要面向本区招生)。学校恢复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县局重新配备领导班子,调季均回校主持全面工作,调缪则勤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任命缪健中、石俊泰为副校长。全校有初中8个班、高中10个班,学生1011人,教职员工60人,校园面积46亩(另有校办农场150亩),各种用房197间,建筑面积5457平方米。

首先抓拔乱反正。学校组织师生在揭批“四人帮”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参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学习讨论,从理论上正本清源,解放思想,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组织教师学习《全日制中学工作暂行条例》,明确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基本任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着力解决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青黄不接的矛盾。将“文革”期间调出的部分老教师重新调回,调进一些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又分配到一部分大专毕业生。学校迅速恢复各科教研组,加强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保证教师六分之五的时间用于教学业务和文化进修。还大力提倡老带新、新老结合,共同备课,挂钩听课,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学校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狠抓校风建设。从1978年下半年起,大力整顿学校秩序,恢复优良优统,倡导“上进、勤奋、严格、团结”的校风和“守规矩、肯吃苦”的学风。发动学生批判“四人帮”鼓吹的“文盲论”和无政府主义反动思潮,制订并贯彻“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和“令行、禁止”的双十条规定,使学生明辨是非,养成遵章守纪的习惯。1979年下半年,学校制订了“礼貌”、“卫生”、“课堂”三个常规共24条,1980年又合并修订为《拼中学生一日生活行为准则》,作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81年,对学一加强“三个热爱”、“四个观点”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大力开展“学雷锋、创三好”和“五讲四美活动,并将八字校风中的“团结”改为“文明”,以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81年下半年,制订并实施《拼中班主任工作手册》,推行班主任岗位责任制,健全和加强导护制,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参加学校的日常管理。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严格的常规管理,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校建立起良好的纪律秩序。教师中初步形成了“担子重点轻点不计较,工作份内份外不计较,待遇高点低点不计较,荣誉多点少点不计较”的良好风尚。

理直气壮地抓智育,迅速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狠抓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1979年上半年,强调加强“双基”教学,广泛开展“好课”活动,教师人人上“好课”,着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能力。1980年提出“遵循教学规律,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逐步变“满堂灌”为启发式教学。校长和教导主任都在第一线任教,直接参与和指导教学,认真抓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检查和指导,严格整顿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加强毕业班工作,主要领导的亲自蹲点,加强教师配备,在教学上打“总体战”,促进各科教学平衡发展,提高学业成绩整体水平。

切实加强体育卫生工作,按照教学大纲上好体育课。1980年,高中开始实行男女分班教学,注意课外活动与达标锻炼相结合,定期举行广播操比赛和观摩,做操质量不断提高。大力开展用眼卫生宣传,认真抓好眼保健操。从全校挑选好苗子,组建田径队、篮球队和乒乓球队,加强训练。1980年在全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校田径队获总分第三名(1978年为第七名)。在县级球类比赛中,女排获第二名(乙组),男女乒乓球队均获第一。1981年,校田径队获总分第一名,女排获第二名(甲级)。

1979年高中升学人数由1978年的5人增至57人。1981年高一(5)团支部被评为省先进团支部,初高中升学率在全县名列前茅。学生翟建林和许建分获1980年和1981年南通地区高考理科总分第一名。1980年,学校被评为全县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拼中的元所和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加强。

稳步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9821985

学校认真贯彻全国普教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影响,面向全体学生,积极稳步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1984年,县局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季钧任党支部书记,张应星任校长(19874月兼任党支部书记),姚智、范国安、胡恩泉为副校长。

大力提高教师素质,注意加强民主管理。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十二大文件和《邓小平文选》,深入开展师德教育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活动由科任教师扩展到班主任,加强政工和教学两支队伍的建设。领导人员带头与中青年教师结对互学,结地的班科任常有三、四十人之多。学校开展“新老结合、互学共进”的活动的经验,19844月在全县和南通地区中小学教师进修教学研究工作会议上作了介绍。学校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四年中先后发展了7名优秀教职员和一名高中学生入党。1984年起,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1985年首届教代会召开,代表提出很多提案,校长室认真研究了整改措施,作了提案解答,充分肯定了广大师生的主人翁精神。下半年,校长室设立“学生接待日”,不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教育对象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

1983年,完成了高中二年制向三年制过渡。(初中二年制向三年制过渡于1980年完成)。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进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加强理理教育、劳动教育和法纪教育,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校风建设拧成一股绳,培养“四有”新人。19823月,以治理脏、乱、粗为中心,以建设优美环境为重点,开展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全校师生齐动手,美化校雷锋。各年级走向社会大做好事。年底,学校被评为全县各系统四个文明单位之一。同年,还根据公安部门的统一部署,开展了收缴黄色书刊和手抄本的工作,进行防腐拒变的教育。。1983年,第二个文明礼貌月,以塑造心灵美为核心开展活动,设置食堂、体育、卫生三个文明窗口,要求学生不断“改掉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开成文明风尚。注意把“五、四、三”活动与深入开展“学雷锋、学海迪、创三好”活动和大力创建文明班级结合起来,并同步开展以进行优质教学和培养优良学习习惯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双优”活动,使精神文明建设持久化,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1983年,学校被评为全县创文明先进集体。1984年,学校团委被评为“市文明礼貌先进单位”。

1983年下半年,恢复升国旗制度,进行国旗、国微、国歌教育。1984年开始,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面,致力于由矫正到塑造型、管理型到引导型、经验型到科学型的转变,确定初一(1)班为试点班,进行班级管理改革和教学改革试验,按照“自觉、自理、自学创新”的要求塑造新型班集体,语文教学两科进行课型改革试验。

1984年下半年,制订并实施《拼中学生思想教育纲要》,实现各年级教育内容系列化。1985年设立政教组和班主任年级组长,加强政教工作领导。开展一堂“好班会课”活动。团队组织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利用节日,有计划有系统地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

继续加强校风建设。1984年,根据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和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将八字校风修订为“自觉、文明、勤奋、创新”,学风修订为“守规矩、肯吃苦、敢创新”,并将有关学生行为规范的各项规定合并,修订为《拼中校规细则》,与《中学生守则》相匹配,作为培养文明行为,加强校风建设的准绳。1985年,学校把长期以来形成的领导作风归结为“秉正、扎实、民主、求新”;教风归结为“严谨、朴实、团结、进取”。这一年学校广泛开展了第一个教师节的庆祝活动,县委县政府领导到校慰问老师,大大发扬了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

教学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教学工作的全程管理;在继续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注意加强第二渠道的活动;积极而稳步地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力争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加重学生负担。

1982年上半年,制订教学“五认真”的基本要求,加强以备课、上课为重点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继续推行教学责任制,开始实行交接班验收制度。制定并落实《教研组长的十项工作》,全面加强教研组工作。1983年,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提出实现由偏重于升学到全面完成双重任务、由注重于“双基”到重视发展智能、由侧重于教到侧重于学的三大转变。1983年下半年,贯彻教育部有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规定,改变领导人员集中在高中毕业班的现象,分工得力人员抓初中,从高中毕业班抽出一部分骨干教师充实初中和高中非毕业班年级,切实做到两个阶段,三个年级统筹兼顾。各科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抓中间大多数,培优、补差、医瘸工作列入教学计划,努力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坚持所有学科一齐抓,适当加强语数两科,小五科在时间上下班挤下让。对毕业班加强理想前途教育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1984年起,停办校内补习班,不准高、初中历届毕业生回校插班重读。

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1982年下半年开学后,学校大力宣传改革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介绍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少教师努力改变满堂灌的现象,有些教师还自发地进行教学尝试。1984年县局提出“大面积小改,小面积大改”,下半年学校制订了教改试验计划,提出教学改革要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指导原则,在面上贯彻“少、精、活”的原则,增加课堂自学时间,多用谈话法,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和课堂训练;在点上着重抓了初一数学、高一物理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和初语组的“三主四式导读法”的评价试验,其它学科也开始了各自的教改尝试,都取得阶段性效果。各科教师在改进教法的同时,还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1983年,学校制订了《拼中学生学习的十点基本要求》,并举办学习方法讲座。19854月,学校邀请县教研室各科教研员,县内兄弟学校和海安县角斜中学主要学科教研组长或教师代表来校听课评课,共商教改大计,促进了教法改革的发展。

围绕教改主攻方向和教研课题,深入开展“好课月活动”,出现了挂牌课、点将课、汇报课、研究课、观摩课等多种形式,形成了备课组级、教研组级、文理两大学科三个不同层次。1983年上半年,县局在我校召开教学工作现场会,各学科上了汇报课,学校就“好课活动”和教研工作作了专题介绍。1984年上半年,学校被评为如东县中小学教师进修和教学研究工作先进集体。同年,数学组介绍开展“好课月”经验的文章在江苏省数学学会年会上交流,海安县教研室率全县各中学教师代表来校观摩“好课活动”,赠旗题词:“好课飘香远,毗邻先得月”。

加强第二渠道活动。先后建立了数、理、化、英语、微机、船模、书画兴趣小组,做到定人员、定内容、定地点,正常开展活动。1985年初,初语组以试点班为基础,创建了雏鹰文学社,年底扩展到高中部,《雏鹰报》创刊号于1985121日问世。这四年中,参加各类竞赛的初高中学生获市级一、二等奖,市教研室发来贺信。年底,市中语会全体成员到校活动一天,听语文课、参观第二渠道活动成果和学生优秀作业展览。

注意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做到教育内容、场地、时间、教师和成绩考查五落实,各班学生轮流到校办农场劳动,并结合到农场劳动和忙假劳动,举办农业生产技术讲座。

1985年,化学、物理、初语、数学、英语等学科组先后倡议建立了这些学科的区中心教研组,在区教育组的支持与配合下,开展教学研究,促进了区内兄弟校之间的横向交流。

体育卫生工作认真贯彻两个《暂行规定》,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认真推行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逐年提高明,1985年达到99.1%,居全县各区中学之首。1982年和1984年,体育组创编了“素质操”和“课间拳”,在校内外推广;全校还推行击掌操和集体舞,通过严格训练和定期比赛表演,做操质量大幅度提高。1983年上半年,出席南通市体育工作会议的全体代表到校看操。不久,市电视台又到校录像。此后,外县、外省市有不少学校和教育参观团来校看操。1984年,学校被确定为县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初、高中一、二年级,每周增加一节30分钟的小体育课,进行田径项目教学。1982年—1984年在全县小学生田径竞赛中,校田径队均获总分第一名。1982年起,学校男排连续二年获县级比赛第一名。有5名学生被评为省体育优秀选手,10名学生考入体育院校。1983年,学校被评为南通市体育工作先进集体。

卫生工作重点抓好防近。医务室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情况记载卡。大力抓好环境卫生。1985年起,对初中学生开展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卫生教育,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计划生育和晚恋、晚婚的宣传教育。

在这四年中,学校有两名学生被评为省三好生,13名学生被评为市三好生或优秀学生干部。1984年,高二(6)班被评为市先进集体,该班团支部被评为市先进团支部,学校团委被评为县先进团委。1985年,在本校高中毕业的徐伟,回原籍海安县参加高考,获全县理科总分第一名,李伟回青海省参加统考,成为全省高考理科状元,四年中学校连续被评为县文明单位,1985年又被评为县、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校声誉进一步提高。

实施“七五”规划,把拼中办成市内有影响、有特色的学校(19861990

1986年,学校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为指针,制订了《“七五”期间(19861990)的工作规划》,动员、组织全校师生员工为把拼中办成市内有影响、有特色的学校而努力。

1988年下半年,范国安、胡恩泉二位副校长调出,姚止平升任副校长。冒亚平调本校任副校长。1990年上半年张应星调出,冒亚平主持学校工作(1991年下半年升任校长)并兼任党支部书记,陈健被任命为副校长。

进一步加强方针思想的领导,继续端正办学思想。1986年上半年,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决定》和万里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8年,根据党的十三大精神,着手实现教育工作的“转轨”,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1989年下半年起,更注意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反和平演变的教育阵地。

深入持久地开展师德教育,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1987年举办师德讲座和“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的讲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两本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89年“六四”事件期间,全校教职工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1990年上半年,加强形势教育和社会发展史教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评选“三育人”先进工作者。下半年,重点开展“学陶”活动,学校被县教育工会评为“学陶先进集体”。

随着青年教师比例的增加,学校更加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和培养,着重他们进行职业观、价值观、恋爱观和遵纪守法的教育,认真做好见习期的教育指导和考核工作。在参加工作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中开展教学比武。学校尤其关心青年教师的婚恋问题,“七五”期间,校内青年教师之间喜结良缘的有六、七对之多,他们安心拼中,积极工作。学校党支部加强思想和组织建设,“七五”期间,发展11名教职员入党,绝大多数党员在学校工作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1987年,首次进行职称评定工作,拼中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的人数都大大超过县内同类学校。1990年下半年,建立离退休教师小组,每月活动一次,敬老节、春节带礼口登门慰问或邀请到学校聚谈。

加强民主、科学管理,依靠教师办好学校。重大决策都要提交职代会讨论,还设置校长信箱,广泛听取意见。1990年下半年,开展“我为拼中献一计”活动,对10名提出较多较好建议的教师颁发民主管理奖。1988年开始,学校用“以个体优化求取整体优化”的课题,总揽学校的全面管理工作。1989年成立教科组,加强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科学研究。同年,“以个体优化求取整体优化”课题的中期总结,获市中学管理学会论文一等奖。该课题升格为市级研究课题,1990年下半年进行了试验总结。同年宣传贯彻《江苏省中小学校常规管理基本要求》,既注意严格常规管理,又注意引进激励机制,开展“学雷锋、学先进”、“讲奉献、比贡献”活动,加强考勤考绩,并从职称评定,年终评优和奖金分配等方面体现奖勤罚懒。1989年,每学期进行一次优秀课、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大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为了广开信息渠道,1988年上半年加入了苏中八校联谊会。

1990年下半年开学后,举办了近期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展览会,向社会宣传办学成果。学校商请区工委牵头成立校董会,筹集办学基金,提供社会实践基地。

1987年下半年,学校开办电视中专班,学生40人,1990年下半年毕业,全部到送培乡镇企业工作。

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社会实际,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基本路线教育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学潮和动乱期间,加强了形势教育和反和平演变教育,广大学生头脑清醒,情绪稳定。为了加强学生的理想道德和遵纪守法的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1986年下半年成立校外教育委员会,开展“三结合”教育,搞好综合治理。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从1987年上半年开始,学校以南渔乡网厂、冷冻厂、县石机厂、县染织厂等单位为社会实践基地,利用节假日和星期天,重点组织毕业班学生进行参观访问,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的巨变,增强建设“四化”的信心和使命感。

这一时期,学校制订了《拼中学生思想品德系列教育纲要》,结合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教育。1986年将1983年设置的三个文明窗口合并为一个文明窗口,逐周公布评比结果。为了巩固发展校风建设成果,强化校风的育人功能,从1987年开始,每学期都要开展“整顿校纪、净化校风”的教育活动,解决带倾向性的问题,并进行奖惩竞现,发挥校风教育的激励和约束功能。1987年下半年,学校举办校风教育成果展览会;12月,县局在我校召开全县中学校风校纪检查评比现场会,拼中获校风建风建设成果一等奖。1989年,成立思想教育研究领导小组,出版《德育参考》,初一(2)、高一(1)试行中学德育纲要。校外教育委员会召开市镇家长会,宣传《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引起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19904月,在全市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建设优良校风,优化育人环境》的专题发言,系统介绍了加强校风建设的做法和成果。

加强班主任工作,改革班级管理。继续深入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活动,以主要精力抓好班集体建设。为了充分发挥班会课的教育阵地作用,设班会课备课笔记,校长、主任到分管班级听班会课,并组织观摩评比。1987年,初三(1)教改试点一轮结束,进行了总结,该班被评为南市先进集体,中考成绩优良。试点工作对促进学校的班级管理改革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教学工作加强目标管理和全程管理,继续深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1986年下半年,成立教改试验领导小组,加强对班级管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试验的领导。出版《教海拾贝》,为教师提供展示教研成果和沟通教改信息的场所。高中物理和初中语文自1984年下半年以来,坚持课型改革试验,取得较显著的成效。一名物理老师两次出席了全国性的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发言。一名语文教师参加中学语文优秀课评比获市一等奖两次,省一等奖一次。各学科不少教改论文和教学经验文章在省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

1987年上半年,进行全校性的课堂教学大分析,同步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上课教师占非毕业生年级教师总数的87.5%,参加听课的教师人数占全体教师总人数的74.4%。课堂教学大分析,既锻炼提高了教师,肯定了前期教学改革的成果,也明确了以后深入改革的主攻方向。下半年,深入分析了历年高考情况,在教学上明确提出“以个体优化求取整体优化”,着力培养优良学生个体,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并初步拟定了良好学生的基本条件,确定近期和中期工作目标,以班级为基点,以班主任为主导,组织各科教师协同实施。1988年下半年以后,各科教师切实做好“抓中等”、“补差”、“医瘸”和“培优”四项工作,在提高优良学生个体比例的基础上,提高合格率、优秀率和升学率。

继续加强教学全程管理。1986年下半年制订了《拼茶教学全程规范要求》和《拼中学生学习常规》,并组织贯彻落实。1989年以后,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在“实”字上做文章,重点抓青年教师的入门上路。班主任、团组织经常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经验。

第二渠道道活动,按照发展特长爱好、拓展加深学科知识补差医瘸三个不同层次要求,调整健全了全校性的科技、文艺兴趣小组和补课小组,活动时间纳入日课总表,除单科竞赛外,还举行个人全能竞赛和以班为单位的团体竞赛,经常利用周末或节日举行专题讲座、晚会和全校性的大赛。1989年以后,增加了活动密度,加强了指导力量。根据不完全统计,“七五”规划期间,在各科竞赛(体育除外)中,学生获市级奖励的有43人次,获省和省以上奖励的有11人次。雏鹰文学社社员在各级语文知识或作文竞赛中取得好成绩。1988年,曹晖在第三届“雨花奖”全国中学生作文比赛中获一等奖;1989年,初中学生缪旭华获江苏省“叶圣陶杯”语文知识竞赛一等奖;高中学生朱勤获江苏省高中作文大赛一等奖,《新华日报》曾予报导。

继续贯彻执行体育卫生工作的两个《暂行规定》,深入进行体育课教学改革。进行按体能分班、分组教学和“选项练习”教改试验。扎扎实实地抓好群体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1986年推行雨天室内徒手操。狠抓“三操”的出勤率和做操质量,推行体育活动和出操的检查评比制度。1986年,县委书记带领全县区乡书记百余人到校看操,深表满意。达标率连续保持优秀水平,1989年,推行体育合格标准全县评比获第一名。校田径队的成绩在全县稳居第2名,1989年高中组获总分第一。同年,学校体育设备验收达标。5年中为体育院校输送16名合格新生。学校认真抓好卫生常规教育和管理,搞好防近的综合治理,医务室几次被评为县级文明卫生室。1990年,学校再次被评为南通市体育先进集体。

“七五”规划期间,有24人被评为市三好生或优秀学生干部,6人被评为省三好生。1986年,高一(1)团支部,被评为市先进集体,学校 会被评为南通市“先进职工之家”。1986年,学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各项工作基本实现了学校“七五”发展规划的目标。

制订并实施“八五”规划,力争学校工作再上新台阶(1991年—1993年第一学期)

1991年,学校制订了《拼中19911995年发展和改革目标》,提出“八五”期间的办学目标: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继续坚持“德育放首位,教学为中心,校风创特色,全面育新人”的办学指导思想,把学校办成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农村中学。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速师资队伍的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和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在思想上筑起反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学习和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请学校老领导回校讲优统、讲校风、教风,开展“讲传统、比贡献”活动,要求全体教职工继承和发扬拼中的优良传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发动教师制订“八五”期间个人进修规划,力争成为“达标加专长”的教师。注意创造学术环境,强化激励机制,设置教育科研成果奖、教学成果奖、文明班级奖、职工全勤奖等,调动了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办学活力。有些青年教师崭露头角,在多家教学刊物上发表多篇教学论文。《南通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刊出了《拼茶中学教育教学论文特辑》,收入论文七篇。坚持开展“新老结对,互学共进”活动,实行学科导师制。在全体青年教师中开展“三赛”活动,使他们更快地提高。1991年,拼中教师被评为县级学科带头人的有3人,优秀指导老师有12人,县级骨干教师有23人,高语组获县教育局颁发的教学成果奖。1993年获县教育局颁发的高三教学成果奖和校贡献奖。

强化德育首位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依据中学德育大纲开设德育课,分年级实施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反和平演变教育,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1991年以后,突出“两史一情”教育,把这项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一切教育活动中去。请回校探望的校友骆寿鹏将军、于文秀大校和中国留澳学生联合会主席蔡美峰博士等给学生作报告,认真组织升旗仪式上的系列讲话。学校介绍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经验的文章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学校坚持抓好校风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继续搞好“文明窗口”的评比,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深入开展“学雷锋、学赖宁、学十佳”活动,加强文明班级建设。认真实施“八五”市级德育科研课题“校风的育人功能”,并取得初步成果。1992年起,又强化了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努力抓好综合治理。新华社主办的《内参选编》,以《搞好综合治理,建设良好校风》为题,介绍了我校校风建设的经验。1992年,学校被评为南通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1992年和1993年,学校连续被评为南通市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学校团委连续被评为县“红旗团委”,1992年被评为南通市“新长征突击队”。

强化教学中心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校长室以主要精力抓教学,分管校长、教学处主任集中全力抓教学。1991年起,认真贯彻县教育局提出的“分类指导、分层要求”和“夯实基础、滚动提高”的教学思想,处理好重点与一般、夯实与提高的关系,抓好中间大多数,做好培优补差 作,做到既能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合格标准,又能提高优秀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发扬优良教风,认真执行县局和学校制订的《教学六认真规范要求》,抓好全程控制。继续进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提高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负担”的课题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坚持开展行之有效的“好课”活动,要求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苦练基本功,认真讲好第一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992年上半年,高一年级按照“分流教学”的原则,调整课程结构,开设两类六门选修课,为实行毕业会考作准备。着力抓好毕业年级的工作,注意抓住重点,带动一般;面向全体,抓好个体;强化医瘸,用心培优;统一步调,协同作战。1992年起,初中毕业班实施《绿色证书》制度,中考后离校前集体进行“爱家乡”、“公民常识”和“农村实用技术”三项教育,为学生就业作准备。第二渠道活动,调整扩充课外兴趣小组,侧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三年中,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市级奖励的有15人次,获省和省以上奖励的有28人次。1991年,陈霞获全国数学联赛(江苏赛区)一等奖。1992年,缪旭华获第二届“华夏杯”作文竞赛二等奖。徐晴获经八届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19921993学年度,高中会考,各科合格率都在98%以上,良好率90%以上,大部分科目优秀率超过60%。高考成绩文科六门中有四门获县局颁发的教学成果奖,理科七个学科全部获教学成果奖。

强化体育基础意识,提高学生的身心和心理素质。认真落实体育卫生工作的两个条例,高中继续进行男女分班教学。1992年上半年,高一年级进行“分层教学,选修练习”的教改试验,并取得较好成绩。创编“广播操集锦”,已在校内推广。1991年和1992年全县完中广播操比赛获第一名。三年级中体训队考上体育院校的有29人,在全县名列前茅。学校再次被评为南通市体育先进集体。卫生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和常规管理,学生近视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医务室又被评为县级文明卫生室。

这三年中,有8名学生被评为市三好生,一名学生被评为省三好生,培养出两名飞行员(张松泉、缪辉东);学校连续被评为县常规管理优秀学校;高考、中考升学率在全县同类学校中均名列前茅,连续获县教育局颁发的“教学成果奖”、“优秀奖”和“贡献奖”。1991年,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县先进党支部,学校被评为南通市先进集体,出席了市“五一”百面红旗先进集体、劳动模范表彰大会。1992年春,江苏省副省长凌启鸿来如东检查绿化工作时,曾在市县领导陪同下到校观察,听取了学校工作汇报,对学校各项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199211月份,作为南通市唯一农村中学出席了江苏省完中校长会议,并在大会上介绍经验;12月份,南通市完中校长会议在本校召开。1991年和1992年,学校又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学校实施“八五”规划,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

后勤工作坚持“三服务”,取得可喜成绩。(1978年—1993年第一学期)

1978年以来,总务处坚持为教学、师生生活和教育改革服务,贯彻勤俭办学的方针,实行管理改革,推行岗位责任制,后期对经营性项目实行承包,并严格规章制,抓好财力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办好千人食堂,在改建扩建校舍,添置教学生活设施,管好农场和开办工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78年改建南区教工宿舍,1981年建好新大门和345m2的小教学楼,1982年盖好429m2学生饭堂,1983年建成1677 m2的教学大楼,19871497 m2的教工宿舍楼竣工,1989年建成m的田径运动场,砌好内花墙,1989年—1991年辟建了校园花圊,1991年又建成实验楼,面积为1234 m21993年上半年,学生宿舍楼开工兴建。

校办农场1985年与拼茶油米厂联营,1989年改由油米厂承包,搞多经营,经济收入逐年有所提高。

勤工俭学1978年起步,1987年前发展缓慢,创利不足万元,直至1988年开办了“如东县通讯设备配件厂”,生产XTJ标准通讯天线,才有了自已的定型产品,当年产值5.63万元,全年工商利润1.65万元。1989年,扩建为“如东县电力电讯设备厂”,生产低压配电屏,控制台和通讯天线等产品,产值和利润大幅度上升。1991年,产值51.5万元,利润9.06万元,实现全年利润指标的181.2%,人均创利3355元,产值和利润比1990年分别增长60%76%1991年底又投资45万元,新建“如东县聚酯塑料厂”,生产塑料包装瓶,19924月试产成功,后投入批量生产。截至1992年上半年,校办工厂固定资产总额为66万元,职工54人。学校食堂1988年、1990年、1992年被县委、财办、总工会评为文明食堂,1993年被县总工会评为十佳食堂,1986年被评为市级先进食堂。1989年,学校被市局评为勤工俭学先进集体,1991年被县局评为校办工厂先进集体,1984年、1987年、1988年三年被评为南通市后勤工作先进单位。

1993年,全校有初中9个班,学生526人,高中18个班,学生1055人,教职工174人。教师文化达标率初中为97.3%,高中为62.3%,校园面积65.8亩(外校办农场77.5亩),各种用房574间,计14220m2。馆藏书35000册,理化生物仪器室和实验室各五个,语音、微机室各1个,物理仪器总值9万元,语音室设备价值7万元,理化生物实验基本能按教学大纲开全。

19771993年的17年中,拼中共培养初中毕业生3080人,19811992年初中平均升学率为61.6%;培养高中毕业生4547人,高中升学率在全县同类学校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17年中,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通过深入改革,优化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结构,实行目标管理;坚持教学为中心,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全程控制;进一步加强校风建设,大力改进体育卫生工作;有些已取得研究成果。很多毕业生已经走上了生产和工作岗位,或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有些已取得研究成果。很多毕业生已经走上了生产和工作岗位,有些人已担当起领导责任,在工作上取得可喜成绩,他们成了“四化”建设的有生力量。

打印文章
我要分享到: